
15 8 月 慢性疲勞纏身?唔靠提神飲品,生物共振幫你啟動身體恢復力
慢性疲勞 vs 普通攰:3 個區別要分清,唔好誤當「挨得」
好多人會將「長期攰」同「慢性疲勞(Chronic Fatigue Syndrome)」混淆,以為捱下就過去,其實兩者有明顯區別。普通疲勞通常是因為當日活動量大、睡眠不足,休息 1-2 日就能恢復;但慢性疲勞是持續幾個月以上的「深度疲憊」,就算睡夠 8 小時,醒後仍覺得身體沉重,甚至越休息越攰,這是第一個關鍵區別。
伴隨症狀不同。慢性疲勞會連帶出現注意力難集中、記憶力下降 —— 比如處理簡單的工作報表,經常漏看細節;或是剛記住的會議時間,轉身就忘記。同時還可能有肌肉酸痛、關節不適,比如肩頸僵硬到無法自由轉動,按壓時會有明顯痛感,這些症狀不會隨休息消失,反而可能反復加重。
對日常活動的影響。普通疲勞只會暫時降低效率,仍能完成既定任務;但慢性疲勞會讓人連基本的日常事都覺得吃力 —— 比如簡單買餸都要中途休息幾次,沖個涼都覺得耗盡體力。這種「疲憊感」並非來自身體勞累,而是身體機能失衡,無法正常將能量轉化為行動力,長期忽視會慢慢影響工作和生活狀態。
生物共振:唔用藥物,幫身體找回「能量平衡」
面對慢性疲勞,不少人會試住飲能量飲品、吃補充劑,但這些方法大多只能暫時提神,無法解決深層的「能量代謝失衡」。而生物共振技術的核心作用,正是透過調整身體細胞的振動頻率,幫失衡的機能回到自然狀態,從根源改善慢性疲勞,全程唔需要依賴藥物。
人體每個細胞都有獨特的振動頻率,比如神經細胞負責傳遞信號、肌肉細胞負責能量轉換,這些頻率保持穩定,身體才能正常運作。長期處於壓力、作息紊亂的狀態,會打亂細胞的振動頻率 —— 比如神經細胞頻率紊亂導致睡眠品質差,代謝細胞頻率失衡導致能量無法有效利用,慢慢就會形成慢性疲勞。
生物共振的運作原理分兩步:第一步是「檢測失衡頻率」,透過非入侵式的探頭,捕捉身體各系統的細胞振動信號,分析出哪些部位的頻率出現偏差,比如是神經調節失衡還是代謝功能紊亂;第二步是「靶向調節」,針對失衡部位發出對應的「校準信號」,就像給紊亂的頻率「按下」—— 比如針對神經細胞,調節信號會幫其恢復正常的信號傳遞節奏,改善睡眠品質;針對代謝細胞,會啟動能量轉換效率,減少「身體有能量但用不上」的情況。
整個過程冇痛感、冇副作用,因為它並非「外力強制幹預」,而是透過信號引導,讓身體重新開機自身的調節機制,慢慢找回能量代謝的平衡,這也是它區別於傳統方法的關鍵。
3 個日常護理法,配合生物共振鞏固效果
生物共振能幫身體調整失衡狀態,但日常習慣的配合也很重要,以下 3 個簡單做法,可鞏固效果,避免慢性疲勞反復出現。
調整作息節奏,避免「補覺誤區」
唔好因為工作日睡不夠,就在週末長時間賴床(比如從早瞓到晚),這樣會打亂生物鐘,反而讓身體更難適應規律作息。建議每日固定入睡和起床時間(比如晚上 11 點前睡、早上 7 點起),就算週末也唔好相差超過 1 小時;冷氣機房間可放一盆水保持濕度,避免乾燥影響睡眠深度 —— 優質的睡眠是身體恢復能量的基礎,能讓生物共振的調節效果更持久。
優化飲食結構,減少「隱形負擔」
避免經常吃高糖高油的食物(如奶茶、雞扒、餅乾),這些食物會加重代謝負擔,讓身體花更多能量去消化,反而加劇疲勞感;每日可適量加入全穀物(如燕麥、糙米)、深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蘭花)和優質蛋白(如魚肉、雞蛋),這些食材含有的 B 族維生素、膳食纖維和氨基酸,能幫身體更高效地轉換能量,減少能量浪費;另外,每日喝夠 1.5 升溫水,促進血液迴圈,幫代謝廢物排出體外,避免堆積加重身體負擔。
輕量活動促迴圈,唔好「長坐唔喐」
慢性疲勞患者常會覺得「冇力動」,但完全不動會讓血液迴圈變慢,反而加重疲勞。建議每日抽 10-15 分鐘做輕量活動:午間可在辦公室樓下慢走,呼吸新鮮空氣;傍晚可做簡單的拉伸 —— 雙手向上伸直,掌心相對,慢慢向天花板延伸,感受肩背肌肉舒展,停留 10 秒後放鬆,重複 5 次;也可以做 5 分鐘腹式呼吸:平坐或平躺,用鼻緩慢吸氣 4 秒(感受腹部鼓起),屏息 2 秒,再用嘴緩慢呼氣 6 秒(感受腹部收縮),幫身體放鬆,減少壓力對能量代謝的影響。
如果慢性疲勞已經影響到日常工作和生活,試過調整作息、飲食仍無改善,可到 Immu-Health 門巿諮詢生物共振服務,透過專業設備檢測身體的頻率失衡狀態,獲取個性化的調節建議。
門巿地址:香港中環荷李活道32號建業榮基中心10樓1006室;亦可透過官網(https://immu-health.com/)查詢服務詳情,或預約生物共振檢測,幫身體逐步找回能量平衡,擺脫慢性疲勞的困擾。
*免責聲明: 本網站上的內容僅供參考,不能代替有牌照的醫療保健專業人士的建議,如有需要請立即求醫。
Sorry,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.